非常系统全面
2024-04-29 20:07:21

非常系统全面

《荣格心理学手册》是非常由多为著名的荣格派心理治疗师合力编撰的一部力图把握荣格心理学理论的作品   。

这本书有几个特点:

首先,系统这本书对荣格理论的全面介绍非常全面 ,基本上涵盖了所有荣格心理学中的非常所有主要理论。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系统第一个部分是全面理论 ,第二个部分是非常心理治疗师 ,第三个部分是系统应用 。涉及的全面专题包括:荣格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 、非常原型、系统阴影 、全面阿尼玛与阿尼姆斯  、非常心理类型、系统原我 、全面移情与反移情、个体化 、主动想象、梦、炼金术、宗教 、和艺术  。

其次 ,荣格一生写了非常多的作品,这些作品对同一个理论/技术 ,随着时间的迁移,荣格对这些理论的构建也在发生变化 。这本书基本以荣格作品的时间线为线索 ,将一个理论从创立到发展 ,荣格在其中所赋予的含义都比较清楚的摆在读者面前 。这对大多数读者来说相当有用,毕竟不是谁都能够把荣格所有作品都通读一遍  ,而且做详细的归纳和整理。

最后 ,这本书同时归纳了荣格派中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家对荣格理论的发展,新的阐释。同时,也从当代精神分析的角度评价了荣格的这些理论 ,包括其它学科的发展对荣格心理学的印证和扬弃等 。

从个人阅读感受来看 ,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以更加整体的方式掌握荣格的理论 ,同时 ,对荣格各种理论之间的关系,渊源也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在我学习荣格心理学的过程中 ,阅读此书 ,可以说,对“荣格心理治疗”起到了实质性的提升 。

不过,这本书集中在对荣格理论/作品的阐释和澄清 ,并不涉及具体的心理咨询/治疗的分析和案例。另外 ,由于每一个专题的作者不同,书中内容存在少量的重复和矛盾之处 。 当然,作为一本“手册” ,这本书对每个专题的讨论深度是有限的。

这本书内容很多,干货满满 ,推荐希望系统学习荣格心理学的读者阅读此书!

读书笔记分享见下:

荣格心理治疗并非要么立足于“理论知识” ,要么立足于“技术知识”,而是觉察到他所称的“伦理意识”。

荣格的认识论 :

荣格的方法论 :

但荣格的方法中存在一个内在的矛盾 ,“不可知论的经验主义者经常变成为先知 。荣格的大多数观点是假设性的,但时常会变得具有本体性质 。”我们要理解两个荣格的同时存在,一个由开放的认识论和苏格拉底式的无知  ,是作为建构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的荣格,而另一个接受诺斯替式的认识论  ,实际上是作为本质主义者和普遍主义者的荣格 。

谢林:无意识是人类的根本基础 ,根植于宇宙中无形的生命之中  ,它是人与自然的真正纽带  。

叔本华 (1819):意志 -- 与无意识类似 -- 不仅驱动我们产生那些与自己的理智向冲突的思想 ,也使我们排斥来自意识的不必要认知。

哈特曼 (1869):在《无意识的哲学》中,将无意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绝对的,是一种宇宙的无意识 ,第二层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起源、发展和进化过程中起作用的”生理无意识,第三层是心理无意识。

卡鲁斯 (1846)  :三种水平的无意识 :一是绝对的且不可知的,二是一种前意识,通过身体的器官影响我们的情感生活,第三个水平的无意识对应于被压抑的材料 。荣格的潜意识结构理论受他影响  ,其分别对应于心灵的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

尼采 (1878) : 不是我思考想法 ,而是想法思考我;梦为大脑提供一种消遣,因为大脑在白天不得不满足更高文化 对思维提出的严格要求 。

荣格对无意识的兴趣以及概念形成最初的来源有三个:他对自己人格的觉察、他对降神现象的兴趣、和尼采的作品。

荣格 :

无意识:“无意识呈现的是事件的一种极端流动的状态 :我知道 ,但在这一刻并未想到的一切;我曾经意识到,但现在已经忘记的一切;我的感官知觉到 ,但未进入意识的一切;偶然出现 ,但未被注意到、感受到、思考到 、回忆起 、想要并去做的一切;所有在我脑海中成形而且有时候会进入意识的未来的东西 。所有这些都是无意识的内容,可以说,这些内容或多或少都具有意识的能力 ,或者曾经是有意识的,或者下一刻可能再次成为有意识的。”

个人无意识:“个人无意识首先是由那些成为无意识的内容构成 ,因为它们要么已经失去自己的强度 ,要么被遗忘或者已经离开意识(压抑)  ,其次是程度从未强烈到可以触及意识或在某种程度上进入心灵中,但某些内容可以感觉到。”

集体无意识 :心灵的一部分,它不是个人获得的 ,而且也不是通过个人经验获得的。它的内容从来不会进入意识 -- 它们不是被压抑也不是被遗忘的 -- 并且它们不能通过后天获得,因为它们只以传承的形式存在  。“它带有集体 、普遍和非个人的特质  ,在所有个体身上都是一样的。集体无意识不会独立发展  ,只能传承。它由预先存在的形式构成 ,也就是原型 ,但它不能直接变得有意识,而是为某些心灵内容赋予形式。”

荣格认为 ,从远古时代起,集体无意识就通过各种形式的哲学和宗教与意识产生联系,并在意识中表现出来。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会对自我与人格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它们没有被投射到外部世界 ,它们会使用强大的情绪反应和意象吞噬自我意识。

荣格认为 ,必然存在一个动态的基底 ,其对于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每一个个体都在这个基底上建构自己的特征。换句话说,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为人类的生活提供基本的主题,个体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各式各样的形式 。

对荣格的原型概念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是康德和叔本华。荣格将康德的先天认知形式等同于原型;叔本华将他所称的“原型”描述为“一切事物的原始形式”,他认为原型拥有真实的存在。

虽然原型这个词并非荣格首创,但它现在的意思主要由荣格的用法决定 。荣格认为原型不仅仅是精神的抽象,更是一个动态的实体 ,一个鲜活的有机体 ,具有生产的力量,像中枢神经系统的“中心”一样存在 ,在心灵中和世界上主动的寻求表现 。荣格多次强调原型不是一个干枯的抽象概念,而是一个鲜活的经验实体 ,不仅充满意义 ,还充满情感 。

荣格假设人的成熟需要经过渐进的过程,他将这个过程称为生命的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是通过一套新的原型来调节的,这些原型要求在人格和行为两个方面得到满足 ,这些方面包括称为父母、探索环境 、在同伴群体中发挥作用 、面对青春期的挑战、成人  、求爱和成婚、养育孩子 、狩猎和战斗、参与到宗教仪式中  、承担高级责任 、老去和死亡。除协调整个生命进程的心灵核心,即原我之外,荣格还提出其它在每个人的心灵发展和社会适应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结构,它们包括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共时性:两个或两个以上没有因果关系但具有同类或类似意义的事件同时发生。

荣格认为 ,共时性是建立在原型功能之上的非因果秩序的表现。这样一种因果式的原型秩序出现在质数的性质以及物理不连续性中式显而易见的 ,它必须对心理和物理事件的巧合所隐含的含义负责。荣格写道 ,“我明显感觉到数字式解开谜团的钥匙,因它的发现与发明一样多 。它既是数量也是意义。”他将数字视为“人类心理秩序的最原始要素” ,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将数字定义为“一种已经成为意识的秩序原型”。

阴影被认为是储存一个人难以接受的和厌恶的内容之地 。作为一名临床工作者,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阴影现象 ,包括嫉妒、攻击 、贪婪和妒羡,但这绝非阴影的全部。然而,阴影并不总是消极的,例如 ,在那里,个体更加积极的部分被压抑 ,因此生活在阴影中 。

个人阴影的很多方面都可以追溯到父母以及兄弟姐妹的关系中。一个有巨大的妒羡阴影问题的人会感觉到被从父母的关系中排斥出去。。 。这种由家庭动力造成的阴影在一个人的生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并会被带入与异性的关系中 。在分析中 ,个人阴影的问题会以移情的形式出现 ,病人/被分析者会将分析师体验为排斥性的父母或需要去战胜或者屈服的对手。

荣格认为,如果没有首先拥抱自己的阴影,那么人就不能获得对自己的领悟或者自我认识 。自我人格需要使用大量的精力在很长的时间里去面对这个挑战。阴影的某些方面比较抗拒被吸收到意识总,因为它们通过投射所产生的巨大情感而存在。

荣格指出 ,个人无意识或阴影的原型内容实际上伴随着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内容涌现 ,当阴影被激活时,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会被带入意识中 。恶可能来自消极的父母意象与原我阴暗面的融合 ,从而导致融合的过程中携带原型的力量 。

荣格认为,撒旦是基督的阴影 。

荣格一再强调每一个男性身上都存在“女性”元素 ,同样每一个女性身上也存在“男性”元素  ,这些元素需要得到认可。

个体化过程理论是荣格式治疗核心概念,个体化的目标是接近更加真实的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但又与他人保持关系。这是一个我们与世界、与和我们有关的人以及与内在世界的情结和原型直接对话的系列过程 。荣格认为 ,这个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男性意识到自己的阿尼玛 ,女性意识到自己的阿尼姆斯,将自己和它区分开来,不要受它的控制  。

荣格在1916年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称为心灵结构中与人格面具互补的部分 。但他将人格面具描述为“在外在现实和个体之间形成的妥协” ,因此他认为“阿尼玛是个体和无意识之间形成的妥协  ,也即是历史意象或‘原始意象的世界’”。因此,行为非常具有男性特质(他的人格面具)的男性会拥有一个非常具有女性特质的阿尼玛 。

1925年,荣格在《幻象研讨集》做了更进一步解释 ,“阿尼姆斯和阿尼玛行使像桥或门一样的功能 ,带领意象进入集体无意识,就像人格面具是通往外在世界的桥一样 。”阿尼姆斯和阿尼玛的功能是与心灵的深处建立连接。

1927年 ,荣格论述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发展。在青春期 ,一个新的原型开始集聚:在男性身上是女性的原型 ,即阿尼玛;而在女性身上则是男性的原型,即阿尼姆斯。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意指被父母的意象掩盖着,并严重受到父母意象的影响 。年轻人受到父母意象的影响越大 ,其选择的对象就越容易成为父母意象的积极或消极部分的替代品 ,荣格认为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

在1934年的论文中 ,荣格称 ,“我们借助阿尼玛原型进入诸神的世界。。 。一切碰触到阿尼玛的东西都变得超自然 -- 无条件的、危险的 、禁忌的、神奇的。”荣格称阿尼姆斯为意义的原型,阿尼玛为生命的原型。

1936年 ,荣格提到融合体的概念。他假定,在融合体中,父母的原型性结合得到表达,母亲与阿尼玛相对应 。荣格认为 ,融合体的这些原型意象或幻象性意象比对现实的统觉还要真实 ,并因此变成对现实的统觉 ,特别是对父母的现实的统觉。

1950年,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的自主性在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形象中表现出来 。“阿尼玛,或者由阿尼玛代表的无意识,是制造投射的因素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只能通过与异性伴侣之间的关系被觉察到 ,因为只有这样的投射关系才具有可操作性。如果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尽可能地进入意识,那么个体便不再受它们的主导 ,关系中的幻觉也会减少,更广泛的情绪和认知体验将成为可能 ,更好的联结将会出现 。

1954年,荣格写道,“就精神而言 ,它也是一种”永恒之窗“ ,作为阿尼姆斯这一理性而不朽 ,它给灵魂带来某些神圣的影响。。。而对更高层次的世界系统的认识 ,其中恰恰包含了它所谓的灵魂的阿尼玛 。”荣格强调阿尼姆斯补偿的是女性意识,其认同的是“爱洛斯”;而阿尼玛补偿的是男性意识 ,其认同的是“逻各斯” 。

总的来说,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调节着关系 ,与“你”的关系 ,与“他者”的关系,首先是爱的关系 、情欲和性关系,还有自我和幻想的内在世界之间的关系 。我们甚至可以把它们称为关系和连接的原型。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都始于和父母情结的连接 ,很明显会受到他们的影响 。与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建立连接的驱力引导自我情结和其它情结恰当的分离,使我们更接近个体的人格  ,更接近原我 ,甚至可能更接近在与阿尼玛世界这样的东西之关系中存在的意象 。从现象学的角度看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以神秘、迷人的陌生人的形式出现,其能够从情绪上激发超重大改变迈进的氛围 。

荣格在1919年和1920年开始写《心理类型》时,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系统去分析四种对立的意识类型  :外倾-内倾 、思维-情感、感觉-直觉 、理性-非理性  。

荣格认为 ,为了理解现实、我们需要一个功能去如实的记录现实 ,他称之为感觉功能 ,这个功能传递给我们感受到的是什么。当我们注意到某个东西  ,需要一个功能去定义我们感知到的内容时,这就是思维功能。接着 ,我们需要一个功能去为我们感知或命名的东西赋予价值,这称为情感功能 。最后,我们需要一个功能让我们能够预测事物的意义或可能性 ,这些是我们经验性的感知到  、逻辑性的定义和有区别的评价的事物 ,这就是直觉功能 。

荣格认为情感和思维是理性功能,感觉和直觉是非理性功能 。荣格赋予情感价值的过程就是一种自我功能,是和定义和创立逻辑连接(思维)过程一样的理性运作方式。

“外倾者因努力朝向客体和他对客体的共情与认同而与众不同,他的意志依赖客体 。他努力同化客体 ,同时他又受到客体影响 。”

“内倾者的显著特征是一意孤行的与客体对立。他与任何对客体的依赖做斗争 ,他拒绝客体的任何影响,甚至有些害怕它,所以他会越发依赖概念 ,这些概念使他摆脱外在现实并获得内在自由的感觉 -- 尽管他显然要为此付出一种心理能量 。”

人格的整体类型八功能模型:外倾思维、外倾情感、外倾感觉 、外倾直觉 、内倾思维 、内倾情感、内倾感觉、内倾直觉。

荣格认为,我们所有人要通过在我们所有互补的八个功能中分化出至少两个功能-态度的自然倾向来开始我们的个体化。区分的基础是八种功能态度中哪一种分化程度最高,即使“优势”功能,次之 ,就是“辅助功能”。

伊萨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在此基础上设计了MBTI十六种人格类型 。

荣格认为原我(the self)是心灵的中心和整体。

荣格在《奥义书》中选用“原我”作为人格的“超验”或“超个人”核心的影响  ,同时原我也是“人的整体 ,意识和无意识的总和” 。

荣格在《分析心理学两论》中 ,认为,“由于‘个性’包含我们最深的、最终的和唯一的独特性,它也就意味着成为自己的原我。因此我们可以把个体化翻译成‘成为自己’或‘自我实现’。这个过程也可以被视为获得超越对立面的人格中心的过程  ,该中心也被定义为原我 。”

在荣格晚期的作品中,荣格将原我称为原型,他指出原我是中心原型。

荣格最后一部作品《神秘合体》(1954)中 ,荣格认为,自我是原我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意识的重要性被铭记于心时,就能用部分代表整体  。但如果我们想强调心灵的重要性,最好使用“原我”这个概念。

总的来说  ,荣格关于原我的主要定义包括:个性、意识和无意识的中心点、对立联合体 、心灵的整体 、心灵的中心 、原型 、完满、组织原则。

荣格认为移情是一种自然的  、多维的现象 ,其在文化中普遍存在 ,但又被忽视。在荣格式传统治疗中 ,移情不仅仅意味着幼稚或退行 ,这是荣格式分析的一个特点 ,治疗师和来访者会密切审视“父母般的投射”从而确认它并不是一种分析中落入俗套的理解。

在移情投射中,来访者通常遇到源自他自己阴影的材料 -- 用荣格的话说,就是“人们最不想成为的部分”。

荣格或许是第一个理解来访者在治疗师那里看到的和体验到的内容之间联系的治疗师 ,无论这些内容的特质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它们都会通过投射与来访者的原我或人格整体联系在一起,而不只是婴儿的一面 。因此  ,一次欣赏性的或理想化的(以积极的方式)移情投射将引导来访者倾向于发现人格中的治疗师一面 :智慧 、宽容 、感性 、富有想象力  、理智 ,这些并不属于 ,或者并不只属于治疗师。

荣格认为,治疗关系必须与医疗或技术程序区分开来,并且治疗将依据治疗师和来访者的特殊组合而采取不同的过程 。治疗师的情感、幻想和身体状态对于更加深入理解来访者的处境至关重要。反移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器官”。

如果从隐喻的角度看,荣格认为炼金术是现代无意识和心理治疗中人格转化的初期形式  。炼金术士将他们的内部过程投射到他们正在做的事情上 ,荣格认为他们所做的和心理学一样都是科学的。炼金术士有两个目标  。首先是用价值不高的基本元素创造有价值的东西,其有时以“黄金”或“哲人石”的形式呈现 。其次是把基本物质变成精神,把灵魂从物质的监狱中释放出来  。在荣格看来 ,这些目标和典型的心理治疗目标之间的联系是非常清晰的 。

在荣格心理治疗的过程时,至少有三个重要的关系要考虑:一个交互的,两个内在的。关键的是,这三者同时发生 。处在治疗“中”也强调治疗师之伤 。当提到“受伤的疗愈者”这个概念时,一般更多涉及的是治疗师是受伤的人,出于无意识的原因而成为治疗师。

个体化是一个用来表示一个人心理充分发展潜能的术语。 个体化是指朝向完满和意识演进的能力 。分析的目的是增加和推动病人的个体化。

荣格派心理治疗师秉持着心理发展、“生命阶段”的概念 ,并且我们一边倾听病人讲述着他们的故事 ,一边问我们自己故事中的主人公处在哪个心理发展阶段 。

评估个体化就是描述一个人对一下内容的有意识和无意识假设的态度  :认同感与自我价值感的基础与来源 ,与别人甚至与这个世界之关系的品质和意义,个人能够去奋斗和实现雄心的能量(或能量的缺失) ,引导一个人进入人生大道和歧路的欲望和激情之对象 ,对生命意义的关注。荣格派治疗师在对个体化进行评估时,希望看到的是一个人的实际年龄是如何与这些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假设和态度的发展水平相匹配的。

个体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涵容/滋养 (即母体或母性)阶段;第二,适应/调整(即父体或父性)阶段;第三 ,中心化/整合阶段 。这三个阶段象征着人生主要时期的重要部分和主导态度。它们是成长和发展的阶段 ,从一个阶段逐渐过渡到另一个 ,每一个阶段的特则都会在下一个阶段以一种相对次要的形式继续存在,就像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来度过每一段过程 。第一阶段指的是儿童时期,第二阶段指成年的早期和中期,第三阶段指成年的中期和后期以及老年期。

在第一阶段 ,因缺少充足的涵容和保护屏障被严重损毁的人通常会在未来发展出心理病症 ,例如焦虑症和各种人格障碍 。此外,受到惊吓或威胁的孩子  ,为了替代欠缺的或破裂的外在保护 ,会发展出原始且巨大的自我防御  。

第二阶段受所采取行为的后果法则(现实原则)和对更大世界所要求的表现和成就的支配。在个体化的第二阶段,个体被暴露在一个表现的标准至关重要而且行为和后果被强制绑定在一起的世界中  。如果一个人完全生活在此类期待和有条件前提的环境中 ,那么他便进入“父性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 ,无条件的爱不再是一种常态,取而代之的是严格甚至苛刻的处境,这些都被施加在所有奖励的分配上 ,包括爱和积极的关怀。这不再是那个理想的世界 ,而是现实的世界 。

如果前两个阶段发展的比较好 ,那么第三阶段生命的任务不是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成员 ,形成一个相对独立且自给自足的人格 ,而是成为一个中心化且完整 ,与超越性以及人类存在的当下具体现实联系在一起的个体。进入中心化和整合的阶段意味着逐渐放弃以前对认同和人格面具的集体定义  ,同时从内在涌现出原我的意象。

在第三阶段,自我所带上并认同的人格面具开始解离,导致内在的真实原我和之前起主导作用的社会性原我之间产生差异。当这两种心理结构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时,选择性的元素告诉我们是什么人,我们会成为什么人 。新诞生的人变得更加独特和具有个体性 ,具有较少的社会建构性 。。 。一个从内在心灵世界浮现出来的新结构 ,以梦的意象、直觉 、灵感  、记忆中的雄心、幻想和追求个人意义的强烈冲动形式 ,逐渐的摧毁然后取代之前的个人面具。

荣格将主动想象成为“心理治疗的分析方法” 。这个过程包含将注意力和好奇心转移到内在的想象世界并以象征的方式表达它 ,同时寻求心理学视角的自我反思。主动想象的创造形式由很多种 ,包括 :心中的幻象 ,不仅以视觉印象而且以听觉意象浮现出来的催眠意象 ,动态意象和其他躯体感觉方面的印象;与内在形象的对话;沙盘游戏以积极许多其他形式中通过任意或所有的艺术来表达想象的象征性活动 。

主动想象将无意识的深处打开并从中汲取灵感。于此同时 ,它的表达形式是由每个人的个人品味、天赋和爱好塑造的,也因此受到个人的文化环境的影响。每一个创造性的过程都需要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这样的关系。

1907年 ,荣格提出一个理论,认为情绪是心灵的基础 :“我们人格的核心基础是情感作用 。思想和行动都 。 。。只是情感作用的表现。”这里,荣格提出情绪不仅是我们最麻烦的情结的核心 ,还是更高功能的首要来源。

1912年 ,荣格提出幻想思维和定向思维,“定向思维完全是意识现象 ,但幻想思维并非如此。相当一部分幻想思维在意识层面,但是至少还有很多是在半阴影中,或者完全在无意识中 ,并且只能被间接的触碰到。”

主动想象包含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让无意识浮现,第二部分是与无意识达成和解。这两个部分发生的过程是自然而然相继出现的  ,但有时候两个部分也会往复,或者两者可能同时出现。

荣格在1925丰年的讲座和回忆录里描述了他那搭建游戏的强大治疗效果 。虽然“搭建游戏”和“象征游戏”在他论述主动想象的论文里都没有被具体命名 ,但仪式 、戏剧表演和象征表演显然包含了许多象征性表达的形式。在荣格的万年 ,他亦认为音乐创作是一种主动想象。

对荣格而言 ,在主动想象中浮现出来的内容需要被理解,但是它们不需要被解释 。“意象和意义完全一样 ,而且当前者成形时,那么后者也变得清晰 。世界上,这种模式不需要做解释 ,它呈现它自己的含义 。”

所有创造性艺术治疗都可以把它们的源头追溯到荣格早期的贡献。艺术治疗 、音乐治疗、舞动治疗、戏剧治疗和诗歌治疗陆续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美国以不同的职业出现 。

约瑟夫.亨德森(1984)认为主动想象不只是一种特定的冥想程序或表达技术。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看,它是一种核心的、自我反思性的心理态度 ,这种态度是从所有象征文化态度中提取出来的。

梦被忽视的一个原因是梦常常不同意被理解。荣格建议我们记住每一个梦 ,反复的想,从各个角度去看它 。通常,把它告诉给一个你信任的朋友或治疗师 ,对理解它会有帮助  。

荣格认为梦中的意象是象征 ,而不是符号 ,这是和弗洛伊德的主要分歧之一。

如何对梦进行工作 :

所有与这些梦中意象有关的事实 、想法或感受都被荣格学派称为个人联想 ,成年的梦者很容易发现它们 。然而,孩子们的梦通常反映的是他们父母的问题 ,因此他们的梦被他们父母的联想所照亮 。所有这样的联想都属于一个更广泛的概念 ,即“个体放大” 。

除了个人联想,还有其它关于梦的意象信息并非来源于个人经历  :这样的信息来自人类传说。根据荣格和一些梦研究者的说法,孩子们的梦中有着大量原型性的对应部分 。这种梦称为原型梦 。许多文化和个人经历的原型梦是极为超自然的(令人敬畏)。这样的梦被视为大梦,可能携带的是整个群体而不是个人的信息。

个人联想和原型性的对应部分两者都由放大(amplications)组成 。即使一个梦里只有一些意象 ,放大的数量也是相当大的。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转向另一个我们需要的主要信息:在这个梦降临之前 ,你的生活总正在发生什么 ,包括外在的和内在的 。

梦可能只是一系列梦中的一个,对这一系列梦进行思考有助于对它的理解 。反复出现的梦会形成一种特殊类型的系列梦。重复通常意味着这个梦特别重要 。通常这种重复的梦只有在被正确诠释了之后才会消失。

荣格认为梦呈现的就是它要表达的 :它不需要伪装(这与弗洛伊德的观点形成明显对比,弗洛伊德认为梦者知道的内容是“显梦”,而梦者的无意识愿望是“隐梦”)。梦使用的是象征的愉悦 。荣格认为一个象征是对相对未知的心灵内容的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比如,灯的意象只能通过梦中出现这个意象的背景知识来发现。

尽管一个梦的意象通常对每一个梦者来说都有一个独特的意义,但有的时候这个意象会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含义。这样的含义适合于具有一个普遍文化含义且与个人意义不相矛盾的情况 。

在决定是客观还是主观诠释时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形象是否被描述得如照片一样真实,也就是说 ,是否就如现实生活中梦者所知道的样子。如果是这样,这个形象一般从客观的角度上考虑  。如果梦中的画面与现实中的人明显不同 ,那么不相似的特质很可能是梦者的(主观)属性 。

梦常常同时具有主观的和客观的含义。主观和客观含义经常很难区分 ,因为心灵选择了对梦者有心理意义的梦中形象 。比如 ,一位女士选择一个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她内心形象的男士作为丈夫 。所以 ,当她梦到自己的丈夫时 ,梦中的形象可能是她人格化的内在男性,同时也是实际中的丈夫。

理想情况下,每个梦中的形象都应该被单独考虑  。在同一个梦中 ,一个意象可能是主观的,另一个可能是客观的 。梦对梦者而言会有各种方向的影响 :还原性的或建构性的。一个还原性的诠释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个特殊的问题;一个建构性的诠释指向一个解决方案或者心理发展的可能性。

绝大多数的梦都是补偿性的 -- 补偿意识层面的态度 -- 意味着无意识心灵通过梦的形式提供意识需要的信息 。补偿不一定是和梦者所想的事情相反 ,有可能是肯定,有可能是夸大。非补偿性的梦反映的是超感知觉(ESP),比如心灵感应 ,或者预言。

释梦的步骤 :

荣格认为炼金术在以象征的方式谈论人的灵魂,他们对待想象的工作就像对待艺术作品中的文学素材一样。他们正在试图炼出的金子不是一般的金子 ,而是一种哲学金(an aurum non vulgi) 。

荣格认识到对无意识的工作能够带来心灵的改变 。他对炼金术的研究使他将无意识理解为一个过程 ,他也开始澄清自己的观点  ,即心灵可以通过自我和无意识内容之间的互动而积极的转化。这个发展的过程可以在个体的梦和幻想中看到 ,它在不同的宗教系统及其不断变化的象征结构中给我们的集体生命留下了印记 。通过对集体转化过程的研究和对炼金术象征的理解,荣格形成了自己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个体化过程 。

在《荣格演讲集》中,荣格的想象充满炼金术的概念和隐喻 ,其中有恶龙 、孔雀尾 、蒸馏器和鹅颈瓶 、红狮子和绿狮子 、国王和王后、鱼眼和倒立的哲学树、火蜥蜴和双性体、黑太阳和白土 、金属、颜色 、蒸馏物和凝结物,以及各种拉丁文术语 。一切都基本变成心灵之神秘的最好表达 ,但它的成熟幻象是未知的,这种幻象能够说明和放大炼金术和自己的无意识心理学之间的共同之处。所有这些甚至更多的内容 ,荣格认为都是炼金术士对物质的投射 。他们的努力是将心灵中互补相容的部分统一,制造“化学婚礼”。荣格认为这是炼金术的道德任务:统一灵魂中互不相容的元素,既有个人的也有终极宇宙的,从而创造最终的目标,即哲人石。同样  ,荣格认为心理学对心灵生活中的冲突和解离进行工作 ,以便带来神秘的“统一性” ,即他所称的完满 。

荣格认为心灵天生是宗教的,某种形式的宗教是一种心灵上的需要。

荣格坚持认为,非物质现象是存在的,能够同时以物质和非物质的形式出现;不能将道德和科学分开;无意识 、隐秘又超越时空的生命驱力给物质带来了生机;降神会方面的资料能够证明生机论的立场 。

荣格对宗教的态度是积极的,而不是认为其高人一等 。他承认宗教神话“过去和现在都是联结人类最伟大成就的桥梁” ,并指出 ,在与乱伦渴望的斗争中 ,“宗教的投射提供的是一种更加有效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人既看到冲突 。 。。同时又将其置身于原我 ,即神圣之外的人格立场上”。

荣格的基督教思想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他开始提出上帝意象不同于上帝自己;上帝意象的对应部分并不是无意识 ,而是整个主体 ,包含意识和无意识;他呼吁将公论(consensus gentium)作为上帝意象具有心理(尽管不是形而上学的)真实性的证据。

荣格认为“启示首先是对人类灵魂深处的‘揭露’,是一种‘裸露’;因此这本质上是一个心理事件” 。荣格认为基督教教条中的上帝意象和人类意识发展的阶段是并行的 。他认为三位一体的教义既是指“无意识在个体身上的成熟过程”,又是指“意识在数世纪中实现的过程”;更概括的说 ,它指的是“心灵作为一个整体。 。。的发展转化” 。

传统的三位一体只强调善、男性特质,需要加入“缺失的第四种”精神元素 ,即恶  、女性特质和肉体 。关于上帝的女性特质一面 ,荣格认为这一象征在意识中的涌现标志着神性中对立的统一 ,即圣婚  。

荣格认为 ,对于无意识在艺术和梦中的作用 ,应该考虑的是它如何影响当下 。其中一个主要的影响是 ,无意识表现为一种邀请 ,或一种挑衅,以打开另一个多元的 ,或至少是前瞻性的视角,从而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阅读荣格,我们要明白 ,这种结构性的和高度情绪化的无意识不是个人压抑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非个人的:通过艺术家当下的心理烦恼和能激发他创作的激情之间的作用 ,整个时代都在面对不必要的和未知的威胁,但它们实际上可能是带有生机和补偿性的 。

(作者:产品中心)